第800章 大难不死必有后福!!!

第800章大难不死必有后福!!!

2025-10-26作者:笔下宝宝

第800章大难不死必有后福!!!

就在邵一富意识逐渐模糊之际,远处传来汽笛的轰鸣声。

一艘阿美利卡的商船发现了他,船员们七手八脚将这个奄奄一息的东方青年救了上来。

在船上医生的精心照料下,邵一富终于恢复了神智。

他紧紧攥着贴身保存的汇票和采购清单,暗自发誓一定要完成大哥交代的任务。

抵达旧金山后,邵一富不顾疲惫他拖着虚弱的身体立即投入了工作中。

邵一富白天穿梭于各大电影器材公司,晚上就住在唐人街最便宜的旅馆里,用生涩的英语与商人讨价还价。

经过三个月的奔波,邵一富终于用有限的资金购齐了全套有声电影拍摄设备,还刻意结识了几位好莱坞的有声技术员。

1932年春天,邵一富带着珍贵的设备和新技术回到了南洋。

此时邵氏兄弟已经在东南亚建立了12家影院,形成了初具规模的院线网络。

不到一年的时间,邵氏兄弟拍出了国人第一部有声电影《白金龙》。

一经上映,场场爆满,一连演了好几个月,风靡沪、粤、港三地,风头一时无两。

因为《白金龙》的热卖,“天一电影”公司决定在香江开设分部,以拍摄粤语电影为主,同时辐射整个东南亚电影市场。

初春,邵一富站在维多利亚港的码头,望着从南洋运来的最新设备被小心翼翼地卸下。

海风带着咸湿的气息拂过他的面庞,他想起大哥临行前的嘱托:“要让夏国电影在世界舞台上发声。”

香江分部的筹备工作紧锣密鼓地展开。

初来乍到的邵一富亲自监督摄影棚的搭建,特意按照好莱坞标准设计了隔音装置。

他还重金聘请了从阿美利卡归来的录音师陈志明,两人常常为了一个音效调试到深夜。

第一部粤语有声片《渔光曲》开拍时,整个剧组都屏息凝神。

当女主角黄柳霜开口唱出第一句粤曲时,现场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

邵一富站在监视器后,眼眶微微发红——这清越的唱腔通过先进的录音设备,将岭南文化的韵味展现得淋漓尽致。

影片上映当天,皇后戏院门口排起长龙。

当银幕上出现波光粼粼的珠江时,观众席传来阵阵惊叹。

随着剧情推进,此起彼伏的啜泣声与笑声在影院回荡。

当在大马上映时,几位白发华人老者们拉着邵一富的手连声道谢:“终于听到家乡话在电影里说话了!”

《渔光曲》的成功让邵氏在东南亚连开七家影院。

新家坡的《星洲日报》称赞这是“东方影业的新纪元”。

而邵一富并没有自满,他已经着手筹备下一部作品。

他想要在九龙塘建造远东最大的制片厂,梦想着让更多的华夏故事传遍世界。

九龙塘的工地上,打桩机的轰鸣声日夜不息。

邵一富戴着安全帽,在尘土飞扬的施工现场来回巡视。

他手里攥着从好莱坞寄来的最新设计图纸,时不时对照着工地进度做标记。

工人们都知道,这位年轻的老板对每个细节都苛求完美——摄影棚的隔音棉要铺三层,录音室的墙角必须做成弧形,就连化妆间的镜子都要从意呆利进口。

一个雨后的清晨,邵一富在工地发现了几株被压断的野杜鹃。

他蹲下身,轻轻抚过沾着露水的花瓣,忽然想起《渔光曲》里黄柳霜鬓边簪着的绢花。

这个瞬间,他脑海中闪过一个大胆的念头:要拍一部以岭南戏曲为魂的电影,让世界听见华夏戏曲的千回百转。

三个月后,当九龙塘制片厂的第一期工程竣工时,邵一富已经请来了粤剧名伶新马师曾。

在特意建造的环形录音棚里,老艺术家的一曲《帝女花》唱得荡气回肠,连路过的好莱坞技术顾问都停下脚步,惊叹这是“东方的歌剧奇迹”。

邵一富站在控制室里,透过玻璃窗望着老艺人颤动的胡须,仿佛看见无数华夏故事正乘着声波的翅膀,飞向遥远的太平洋彼岸。

与此同时,他派往北平的采购团队带回了珍贵的京剧脸谱图谱,去苏城录下了评弹艺人的琵琶弦音。

这些声音与影像被小心翼翼地保存在恒温恒湿的胶片库里,就像埋下一颗颗等待发芽的种子。

邵一富知道,当这些文化瑰宝与现代电影技术相遇时,必将绽放出令世界瞩目的光华。

兄弟齐心,其利断金,这几年,邵氏在新家坡、大马、爪哇、南越、婆罗洲等东南亚各地拥有电影院110多家和9家游乐场,并建立了完整的电影发行网,称雄东南亚电影市场。

邵一杰在沪海,邵一客和邵一富在南洋,南北呼应,邵氏电影王朝展现雏形。

但是,战争要来了!

当时,随着战争脚步临近,沪海局面日益严峻。

果党与倭寇签订“停战协定”,不少拍摄抗倭题材的电影被封。

邵一杰满腔爱国情怀,“天一影业”也拍摄了一些揭露现实的影片,已经被……盯上。

眼见一家家电影公司被查封,邵一杰在弟弟邵一仁的建议下,老老实实退一步,重新回到民间故事这条老路上去。

但世易时移,在当年战乱的情况下,传统故事不吃香了。

大家伙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谁还想看神仙志怪,爱情故事?

就这样,“天一影业”的经营每况愈下。

随着卢沟桥枪声响起,邵一杰终于下定决心结束在沪海的制片工作,将全部资金、设备转移至香江,成立“南洋影片公司”,正式将工作重心转向粤语市场。

那年头旧沪海不好混,旧香江就好混了吗?

邵家在沪海经营时间长,还算是有点根基,三教九流都有交往。

而到了香江,片子还没拍,“地头蛇”就找上门来,邵家几兄弟不愿意被欺负,拒绝缴纳保护费。

结果“立竿见影”,新片场莫名其妙起了火,从沪海带来的老电影胶片全部被付之一炬,就连新购入的设备也在这场火灾中化为灰烬。

眼见多年心血全部付诸东流,邵一杰经受不住打击重病一场。

病好后,他解除了总经理职务,将经营管理事务全部交托给二弟,自己则返回沪海老宅居住。

邵家几兄弟原本对老大最是信服,邵一杰退下去之后,留下来的三兄弟彼此之间却心生嫌隙。

邵一富站在焦黑的片场废墟前,指尖摩挲着半截烧焦的胶片,耳边还回荡着大哥离港时沙哑的叮嘱:“守住邵家的根”。

雨水混着灰烬在青石板上蜿蜒成河,倒映出他紧抿的唇角。

三日后,他在湾仔茶楼约见潮州帮话事人。

檀木茶盘上,邵一富将南洋带来的金条推过桌面,却在对方伸手时突然按住:“我要见你们坐馆龙头。”

满座哗然中,他掏出份英文地契拍在案上——那是用九龙塘三亩地换来的“和气生财”。

当夜,邵一客带着南洋募集的资金秘密抵港。

兄弟俩在油麻地货仓秉烛夜谈,账本上红墨水圈出的数字触目惊心:重建需要三十万港币,而账上仅剩八万。

早在“天一公司”的时候,邵老二把持公司财政大权,邵一客和邵一富在南洋开拓市场,彼此之间矛盾不大。

但邵老大退下去了,老二一手把持公司,将南洋影业改名为“邵氏父子”,自己担任总经理,长子邵为梅则负责公司财务。

在老三和老六看来,本来是兄弟共有的产业,现在却一家独大,是可忍孰不可忍。

在新家坡的两兄弟本来并未想与二哥邵一仁决裂,但公司改组后,邵一仁一手把持拍摄和制片,南洋那边只负责发行。

场地空着没有电影上映,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没办法,南洋的两兄弟只能给香江公司打款,要求他们尽快拍摄电影,来满足己方的上映需求。

谁承想,邵一仁不似邵一杰那般有艺术追求。

他是财务出身,只负责利益最大化的邵老二,这里扣一点,那里减一点,出产的影片粗制滥造,根本没有观众愿意为之买单。

为了不损害声誉,南洋的两兄弟只得四处寻找片源,左支右突,过得很是为难。

翻脸还是不翻?

这两兄弟并未纠结太久,随着战火四处蔓延,几年后,倭寇侵占香江。

而后,太平洋战争爆发,新家坡、大马以及整个东南亚相继沦陷。

邵氏兄弟数百间影院在战火中化为灰烬,就连邵一富夫都被倭寇投进监狱,罪名是“拍摄反倭电影”。

后来,在妻子黄媚诊的四处奔走和朋友的帮助下,邵一富被放出监狱。

出狱后,邵一富与三哥邵一客做出决定:蛰伏,等一个东山再起的时机。

抗战前,邵一富接近而立执念,身边却还没有妻室。

那些年来他忙于工作,没什么机会与女孩子谈情说爱,一直蹉跎单身。

当然,其实这事儿也是邵一富自己拖着,因为心中一直有位姑娘,却没机会在一起,索性不提。

说起来那是二九年那会儿的事儿了。

偶然间机会,邵氏兄弟结识了新家坡著名富豪于东选。

于东选是粤省籍华侨,父亲于广,以开矿发家,然后创办了药铺“于仁生”。

于广去世得早,于东选那时还未成年,家里没了主心骨,眼见就要败落。

没想到,于东选的运道比他爹还好,砸钱在森林中寻矿,陆续找到了十多个锡矿,立刻翻身做主,被称为“锡矿大王”。

后来,橡胶业兴起,于东选又用锡矿赚来的钱投资橡胶业,依然赚了个盆满钵满。

于氏家族在他手中复兴,与大马的陈家更家族并称为南洋最有钱的华人家族。

有钱有闲后,于东选开始进军房地产业。

他买下了市中心的两间戏院,还从英格兰找了个设计师将戏院改造一番,这就是“大华戏院”的前身。

刚开始的时候,这个地方只放映广东戏,后来租给邵氏,开始放电影,就此结识了在电影行业深耕的邵氏兄弟。

有一次,于东选邀请邵氏兄弟上门做客。

邵一富刚进门,就被于东选身边那位身穿丝绸连衣裙,头戴女士礼帽,脚下白色高跟鞋,气质清新脱俗的窈窕姑娘吸引了全部注意力。

于东选见状,就给邵氏兄弟介绍道:“这位是黄梅珍小姐。”

黄梅珍出身富商之家,是于东选众多女性“朋友”之一。

于东选将邵一客迎进门中聊合作,邵一富则由黄梅珍负责接待。

两人漫步在于家花园的紫藤花架下,黄梅珍手持象牙骨扇,轻轻摇动间带起阵阵幽香。

她谈起自己曾在伦敦留学,最爱看卓别林的默片,眼角眉梢都透着灵动。

邵一富听得入神,不小心踩到她的裙摆,慌忙道歉时却见她掩嘴轻笑:“邵先生比银幕上的喜剧演员还有趣。”

“呵呵呵……我虽然是电影人,但不擅长表演,可不能跟卓别林先生相比……”邵一富被黄梅珍分笑容迷住了,红着脸掩饰道。

黄梅珍对于电影颇有些见地,人又生得清丽动人,一番恳谈后,邵一富难免动了凡心。

只是黄梅珍罗敷有夫,于东选又是他们兄弟的恩人,此事太难办了。

都说爱情就像咳嗽,遮是遮不住的。

后来,邵一富九死一生从阿美利卡归来,黄梅珍早早等候在码头,看到心上人站在眼前,忍不住冲进他怀中相拥而泣。

经历过生死考验的两人决心不再隐瞒,坦诚向于东选说明两人相爱的事情。

没想到这位于东选先生也是位秒人,他听罢哈哈大笑:“你们的事我早有察觉,君子成人之美,老弟既然和梅珍真心相爱,就不用顾及这么多,难道让梅珍一辈子陪着我这个老头子吗?”

就这样,战争前两人的事情过了明路,邵一夫与黄梅珍在新家坡大婚。

于东选还送了50万礼金祝贺两人新婚。

三人这段奇特的感情不但没有被人嘲笑,竟然一时间传为美谈。

吴达芳说,这位黄女士比邵先生大5岁,两人共有2子2女,他们的婚姻维持了50年之久。

二战结束后,南洋的邵氏兄弟邵一富与邵一客立刻重振旗鼓,趁着百废待兴的机会进一步扩大战果。

以电影业为核心,大肆发展戏院、影院、娱乐城、游乐场,到了1952年,南洋邵氏兄弟公司在新马两地拥有超过500家电影院,还有2个大型游乐场,两人合力打造了一个娱乐帝国。

与此同时,香港的邵一仁父子公司却在走下坡路。

前文已经说了,邵一仁并不像他大哥那样对电影有情怀,只是当作一门生意,对于拍摄题材和时事并不敏感。

而且,此时又有一位资本大鳄对香江电影行业磨刀霍霍,他就是陆云陶,东南亚华人企业家“四大天王”之一陆幽的儿子。

陆云陶的家族产业众多,金融、地产、航运、酒店等方面均有涉猎,所以虽然都是有钱人家出身,让邵一富与陆云陶比豪富,那是万万不能的。

陆云陶在英格兰剑桥大学修的是文学和历史,继承家业后,便成立了一家电影发行公司。

之后又在香江设立子公司,将手伸向电影制作,打算发展电影产业。

邵氏几兄弟都是旧社会过来的,他们善于刻画传统故事,拍摄手法保守,观念相对守旧。

陆氏则更加西化,选择的女星也好,拍摄的题材也罢,都更加摩登。

更不要说他们雄厚的财力支持,直接影响到邵氏父子公司的方方面面。

前有陆氏的“电懋”,后有“长城”夹击,邵一仁手中的人才、资源不断流逝,却没有什么好的办法。

面对陆氏电懋的强势崛起,邵一仁的处境愈发艰难。

他试图通过削减成本来维持运营,却导致影片质量每况愈下,观众流失严重。

(本章完)

正在加载...

logo
整本下载,畅快阅读
发现更多,书友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