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9章 南洋邵氏!!!

第799章南洋邵氏!!!

2025-10-24作者:笔下宝宝

第799章南洋邵氏!!!

林志远轻轻抚摸着展览柜的玻璃,目光停留在那张泛黄照片上孩子们纯真的笑脸。

吴达芳忽然想起他父亲曾说过,六十年代在槟城的露天放映会上,祖父就是通过一场《梁山伯与祝英台》结识了祖母。

“那时候一张电影票要省下三天的饭钱,”吴达芳低声说道,“但祖父说,能在大银幕上看到家乡的故事,再贵也值得。”

林志远点点头,指向展厅另一侧陈列的胶片盒:“你看这些保存完好的《大醉侠》胶片,当年在吉隆坡连续放映了三个月。

我父亲总说,正是这些武侠片里的忠义精神,让身处异乡的华人始终记得自己的根。”

展厅的灯光忽然暗了下来,投影仪开始播放邵氏经典电影的混剪片段。

当《独臂刀》中王羽挥刀的画面出现时,几位白发苍苍的老观众不约而同回忆起了往事。

林志远注意到,后排一对年轻情侣虽然听不懂粤语对白,却依然被精彩的武打场面深深吸引。

“现在'亚太影视'每年还在修复上百部老电影,”吴达芳指着正在播放的2K修复版《江山美人》,“这些数字拷贝会分发到东南亚各国的华文学校去放映。”

放映厅外传来阵阵笑声,原来是一群穿着传统纱笼的马来学生正在模仿老电影里的武打动作。

林志远忽然明白,这些跨越时空的光影记忆,早已超越了单纯的娱乐,成为连接不同世代、不同族群的culturalbridge。

就像展厅中央那台老式放映机,虽然不再使用,但它投射出的文化光芒依然在东南亚的土地上流转。

不得不说,曾经的香江电影对东南亚的影响力是巨大的。

林志远还知道,近日,由“亚太电影大奖学院”主办、“亚视集团”及“亚太电影发展基会”资助的《香江电影巡礼》吉隆坡站正式隆重举行,吸引了大批东南亚电影发行商到场。

大马的知名电影发行商邓先生是吴达芳的好友。

吴达芳与邓先生聊起过香江电影,自上个世纪80年代香江电影产业就迈入黄金期后,几乎每部港片都在大马受到欢迎,尤其最近《无间道》的问世,更是掀起了一股观影热潮,让本地发行商、院线都赚得盆满钵满。

如今“亚太影视集团”在邵氏影视的基础上,继续发扬光大,正面与好莱坞在东南亚影视文化领域展开了竞争。

曾经的香江电影其实是出色的区域电影”,曾被誉为“东方好莱坞”的香江电影,远远超出单个城市的娱乐生产力与文化表现力,具有跨国跨地区协力创作、广泛传播的市场竞争力与全球影响力。

事实上,香江电影之所以具有超本土的区域性与世界性影响力,主要归因于客观的地缘特质以及在地缘视阈下主观求生存谋发展的策略实践。

从地缘学视阈透视香江,香江电影与生俱来的商业性、市场探索中的跨界性、文化意识上的多元性,都与独特的地理条件紧密关联。

香江位处南东大沿岸,海域面积宽广,是海防要地与重要港口,在东大对外贸易与移民历史中有重要地位,海洋文明决定香江电影的商业意识突出。

香江陆地面积1100多平方公里,人口在20世纪50年代达到250多万、千禧年达到700多万,导致香江电影存在“地方太小,看电影人口太少”、本土市场有限的“致命伤”。

百余年来,市场拓展始终是香港电影生存的第一要务,为此以“亚太影视集团”为首的香江影视采取多样化的对外发展策略,南进东南亚的李家坡与大马等国,东征进军倭国、“泡菜国”,西进欧美市场,北上内地,以港为点、全球画圈。

其中,东南亚就是“亚太影视集团”从本土走向全球的重要战略区域。

“亚太影视集团”能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迅速成为亚洲影视集团的霸主,这都是站在香江电影人的肩膀上开拓出来的。

上世纪50年代后期,为进一步稳定东南亚所需片源,更具发行主动权,三大新马院线纷纷直接在香江成立制片公司。

“邵氏兄弟”派邵一富空降香江,剥离“邵氏父子”制片业务,成立“邵氏兄弟”;

“国泰”将香江发行公司“国际”改组为“电懋”;

“光艺”支持导演秦简成立光艺制片公司等,投资香江电影。

“邵氏兄弟”还借鉴好莱坞大片厂制度,在香江打造出亚洲最大的邵氏清水湾片厂,引进倭国、泡菜国优秀影人及技术,大力推进明星制,推动黄梅调戏曲电影、新派武侠功夫片、青春歌舞片等潮流,成为香江影界引领性旗帜。

林志远望着展厅里熙熙攘攘的人群,忽然注意到角落里一位拄着拐杖的老者正对着《唐山大兄》的海报出神。

老人布满皱纹的手轻轻颤抖着,浑浊的双眼泛起泪光。

“那是陈伯,”吴达芳轻声解释,“他曾经是邵氏的老人,后来在李家坡开了一家小影院,专门放映香江电影。

后来因为风波,影院关闭,但他偷偷保存了当年几十部老胶片。”

这时,投影切换到《英雄本色》的经典片段。

当周润发饰演的小马哥出现在银幕上时,展厅里不同年龄段的观众都发出会心的赞叹。

林志远发现,就连那些对粤语一窍不通的年轻观众,也能准确模仿出“我不是想证明什么,我只是要告诉别人,我失去的东西一定要拿回来“的经典台词。”

“看,这就是香江电影的魅力。”吴达芳指着正在播放的《东邪西毒》修复版,“即便过了三十年,这些作品依然能打动人心。

亚太影视现在每年投入上千万进行高清修复,就是要让新一代观众也能感受到当年的光影魔力。”

这些胶片承载的不仅是故事,更是一代人的集体记忆。

曾经的邵氏电影对几代人的影响力不是新一代年轻人所能理解的。

提起香江电影,绕不开的是邵氏,而说起邵氏,则必须要聊聊邵逸一富。

邵一富在国内多有赞誉,多年来为慈善和福利事业捐款超几十亿港币,援建了几千个教育、医疗项目。

吴达芳跟林志远说,邵氏家族能在东南亚影视文化领域能有这么大的影响力,也不全是邵一富一个人的功劳。

如果说起邵氏家族的发家史,这非要从邵一富的父亲邵宇轩老先生说起。

邵家世代在江浙朱家桥一带经营染料作坊“锦泰昌”,因染料颜色齐全,价格低廉在当地颇有几分名气。

年少时,邵宇轩曾被父亲带去大沪海“开眼界”,见过繁华都市,十里洋场后,邵宇轩暗暗发誓,一定要把染料行开到沪海这种大城市去。

而立之年,邵宇轩终于寻到了机会,在大沪海创办了“锦泰昌”染料行。

刚开始的时候自然艰难,除了已经成年的长子,其他家小都在老家生活。

几年后,经营有方的邵宇轩将“锦泰昌”发展成沪海滩有名的染料行,自己也一举成为沪海滩小有名气的爱国商人。

人们提起他,都会翘起大拇指:“宇轩兄是个实在人,把诚信放在第一位的。”

邵宇轩一共得了5子3女,邵一富在家中排行第六,这也是他成为大亨之后,人们称呼他为“六叔”的由来。

邵一富早年就读于家乡镇海中兴学堂,连船王包宇钢都是他的后辈。

好景不长,他的父亲邵宇轩病逝。

开始当家的大哥邵一杰本只是一名执业律师,虽然跟着父亲在商行行走过一段时间,但骤然接手家业,只觉得肩头担子沉甸甸压了下。

后来,有一次邵一杰与人合伙进货,却被合伙人骗了一把,卷了货款不知所踪。

本来已经在走下坡路的“锦泰昌”资金链断裂,求救无门。

新任掌门人邵一杰迫切想为家族找出一条新路,但眼下资金有限,他也不是做生意的熟手,一时间进退维谷,不知如何是好。

偶然间邵一杰想起父亲生病那年买下的那家“小舞台”,当日父亲曾经跟他提过一嘴,电影行业大有可为。

只可惜天不假年,买下剧院不久父亲就过世了。

邵一杰敲了敲桌面,沪海滩电影行业方兴未艾,场地有了,不如组建一家电影公司?

说干就干,他与友人集股经营,将“小舞台”改名为“笑舞台”,并创办了“和平社”剧团。

但剧团成立没多久,集股的友人便撤资另起炉灶,令邵一杰处境尴尬。

外人断断是不能用了,好在邵氏家里兄弟多。

1924年,邵一杰在沪海闸北横浜桥创办“天一影片”公司。

邵一杰自己担任总经理,兼职导演,二弟邵一棣是会计,三弟邵一枚管理发行这一块,六弟邵一富,因为曾在阿美利卡人开办的英文学校“青年会中学”上学,讲得一口流利英语,故而担任外埠发行。

当时,沪海已经有不少影片公司,“天一”既不是资本最雄厚的,背后也没有什么靠山。

但偏偏异军突起,拍摄的影片均取材于华夏民间故事、古典小说、神话仙侠,在崇尚“时髦”和“异国情调”的沪海滩简直是一股“泥石流”,反倒合了广大中下层民众的口味。

“天一电影”最早力捧的红星是大名鼎鼎的电影皇后胡蝶,后来两方闹翻,邵一杰又捧起了明星陈玉美。

为了防止陈玉美被其他电影公司挖走,邵家老大干脆娶了她当二房。

当年然而染料行业不好做,电影业一样。

别人拍时尚,你偏偏要走复古风,逆行者并不好当。

有一年,沪海滩六家老牌影业公司联合成立了“六合影业”,以“破除旧思想”为名,对“天一”发起围剿。

六合影业提出不少“规矩”,其中最为毒辣的一条便是:发行商或者戏院买了我六合的片子,就不能购买“天一”的片子。

这导致“天一”拍摄了许多影片却苦无发行渠道,只能白白堆在仓库里集灰。

只此一招,将邵家逼到了绝境。

苦思冥想下,邵一杰想到了另一条出路:下南洋。

从明末开始,因为海禁政策的缘故,沿海地区的民众兴起下南洋谋生的潮流。

及至清末,因战乱与列强,有些人不得不背井离乡前往南洋讨生活。

邵醉翁就是抓住了这一点,南洋那么多华人,少小离家,鬓发已白,他们一定也很想看家乡的电影吧!

邵老大派老三邵一客去南洋考察市场。

年轻的邵一客干劲十足,收拾几件衣服,拿了一笔钱和几部在沪海卖得很好的电影,就登上了前往南洋的客轮。

刚到李家坡时,邵一客觉得情况并不乐观。

当年下南洋的多是粤省、闽省沿海一带的渔民,来到异国他乡,大多抱团取暖,操着一口江浙口音的邵一客一听就是“外人”,被华裔富商们拒之门外。

再加上这里早就有六合影业势力盘踞,想要发展起来困难重重。

但邵一客并没有就此退缩,他离开市中心到了乡下,发现广大农村还是一片未开垦过的处女地,如果从农村入手,大片市场正待开拓。

他一封电报发给邵老大,点名要的帮手竟然是年纪最小的六弟邵一富。

邵一富时年19岁,中学毕业,正在考虑进学问题。

然一切都以家族为先,他年轻敢闯,英语也是邵家几兄弟中最好的。

在与大哥邵一杰恳谈一番后,包袱款款带上一笔钱,与三哥邵一客在李家坡汇合。

兄弟二人一商量,决定采用流动放映的方式打开局面。

流动放映听起来高大上,其实就是将放映器材和电影母带放在一辆大蓬车上,兄弟二人开着车走街串巷,到郊区、乡下为老百姓放映电影。

南洋潮热,时而烈日当头,时而暴雨倾盆。

虽然近些年来家道中落,邵氏兄弟却也没吃过这等苦头。

只是此时前景尚且不明朗,身边依靠得住的只有彼此,说什么都要撑过去。

两人一边在乡村四处“流动”,一边与本土电影发行机构谈合作。

发行机构租赁院线、宣传,邵氏出电影,很快就在南洋打响了名气。

用现在的话来说,邵氏兄弟早早抢占“下沉市场”,双管齐下,终于打开了李家坡电影市场。

随后,兄弟二人将手伸向大马,同样的操作方式,又占领了大马的一块市场。

赚到钱后,他们开始收购戏院和游乐场,组建邵氏自己的院线。

同时也搭上了几位来自江浙的华侨富商,成为当地的一股新兴势力。

在资金有限的条件下,邵氏兄弟主要采取租赁的方式获得入场券,等到机会成熟,资金到位后再考虑购买,凭借聪慧的大脑和吃苦耐劳精神,邵氏兄弟很快就在马来地区站稳了脚跟。

上世纪三十年代,邵一客和邵一富兄弟在李家坡成立“邵氏兄弟公司”,为“天一电影”公司打开一片新天地。

与此同时,远在沪海的邵一杰并没有因为被封杀而放弃电影事业,他决心顺应历史潮流,发展有声电影。

当时国内以默片为主流,但好莱坞的有声电影发展得如火如荼,邵一杰给邵一富发电报,请他去欧美搜集先进拍摄器材,尤其要购买一批拍摄有声电影的器材。

邵一夫就这样踏上前往美国的客轮。

前半程一帆风顺,却没想到船开至阿美利卡西海岸时不小心触礁沉没,邵一富跌落进冰冷的海水中。

也许是他命不该绝,邵一富在海水中挣扎之时竟然抓住了一块舢板,用尽全身力气趴了上去,任由舢板带着他起起伏伏。

日头东升西落,又冷又饿,邵一富不知道自己还能够坚持多久,也不知有没有命回到家乡。

(本章完)

正在加载...

logo
整本下载,畅快阅读
发现更多,书友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