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1章 六叔,时代不一样了!!!
第801章六叔,时代不一样了!!!
2025-10-26作者:笔下宝宝
第801章六叔,时代不一样了!!!
前有狼,后有虎。
在香江,邵氏电影迎来了最大的竞争对手。
此时的邵一富已经年近五十,他毅然从李家坡返回香江。
回到香江,邵一富先是斥资三十多万港币从二哥邵一仁手中买下清水湾一块6万多平方米的地皮。
然后再动用大量资金,建立“唐街”、“宋城”、乡村、园林等大型外景摄影棚,名为“邵氏影视城”。
同时从阿美利卡重金购买先进电影器材,引进先进电影人才,重振邵氏声威。
邵一富站在清水湾的高地上,望着眼前热火朝天的工地,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
他深知,这块地皮不仅是邵氏影城的根基,更是他重振邵氏家族电影帝国的起点。
为了打造亚洲一流的电影制作基地,他亲自参与设计规划,甚至不惜重金聘请国际知名建筑师,力求将“唐街”、“宋城”等外景地还原得栩栩如生。
在引进人才方面,邵一富展现出过人的眼光。
他不仅从好莱坞挖来了资深摄影师约翰·威尔逊,还高薪聘请了特效大师罗伯特·陈。
与此同时,邵一富也没有忘记培养自己的人才,创办了“邵氏电影学院”,从此为香江今后地电影繁荣业输送众多的新鲜血液。
随着工程的推进,邵氏影城逐渐成形。
古色古香的“唐街”上,工匠们正在精心雕刻着每一处细节;气势恢宏的“宋城”里,工人们忙着搭建亭台楼阁。
邵一富每天都会亲自巡视工地,对每一个细节都严格要求。
他相信,只有精益求精,才能建设出更美更逼真的电影情景,一定会让邵氏电影重现昔日的辉煌。
邵一富又成立邵氏兄弟(香江)有限公司,重金挖来当时是香江驻阿美利卡新闻处主管邹纹环担任宣传经理。
邹纹环给邵一富出的第一计,就是挖角电懋头牌女星林岱,并且为林岱量身定做了一部戏《貂蝉》。
自此,邵一仁父子俩大权旁落,只负责香江影院经营和影片发行,真正的核心业务——制片则被老六邵一富一手掌握。
就在《貂蝉》开拍前夕,邵一富又做出一个大胆决定——将影片从黑白改为彩色。
这一决定让整个剧组哗然,当时香江能拍彩,色电影的团队屈指可数。
但邵一富力排众议,亲自飞往东京采购最新款彩色胶片,还请来东瀛顶尖调色师助阵。
拍摄期间,邵一富几乎每天都泡在片场。
他要求“唐街”的每一处情景都要做旧处理,“宋城”的飞檐必须严格按照《营造法式》的规制来建造。
为了一个雨夜戏份,他命人连夜赶制三百把油纸伞,伞面上的花纹都是请老师傅一笔一画手绘而成。
影片上映后,果然一炮而红。
林岱饰演的貂蝉眼波流转间,华美的汉服在彩色胶片下更显流光溢彩。
观众们惊叹于“唐街”的恢弘气势,更被“宋城”的精致细节所震撼。
《香江日报》称赞这是“东方好莱坞的崛起之作”。
借着这股东风,邵一富又接连推出《江山美人》《梁山伯与祝英台》等古装巨制。
每部影片都坚持实景拍摄,甚至不惜重金复原古代战船。
业内开始流传一句话:“邵氏出品,必属精品”。
曾经的电懋员工纷纷跳槽,邵氏影城门口每天都有排队应聘的年轻人。
在年度董事会上,邵一富提出要建立完整的电影产业链。
从剧本创作到演员培养,从服装道具到后期制作,都要做到自给自足。
邵一富说:“未来我们还要建配音棚、动画部,我们要让邵氏成为亚洲电影的心脏。”
被老三和老六联手架空,老二一仁非常愤怒。
上世纪五十年末,邵一仁正式宣布从此退出电影业,并且要求自己的儿子邵维盈从邵氏辞职。
自此,邵老三与邵老六正式取代了邵一仁父子,邵一富走出打造“东方好莱坞”的第一步。
有一年,邵一富忙完一天的工作后,来到自家的邵氏戏院听歌。
恰巧这时台上有位姑娘身姿窈窕,目光清澈。
她唱腔甜美,一首《花月佳期》被唱得绕梁三日,延绵不绝。
当时年近五十的邵一富眼前顿时一亮,他一问之下,得知此女名叫方艺花,被誉为“出谷黄莺”的当红歌星。
邵一富让侍者送上鲜花,方艺花按照惯例前来答谢。
二人交谈之间邵一富才得知方艺花是沪海“舞国红星”方纹夏之女。
这竟然邵一富沪海老家的熟人之女,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
邵一富故意用沪海话问了几句,方艺花也用同样的口音回答,邵一富当即便兴起了思乡之情。
忍不住让她坐下多聊几句,却发现眼前的女孩儿年纪不大,言谈举止却落落大方,拥有远超同年龄的智慧。
方艺花别看岁数不大,但她很早就登台表演了。
这些年,形形色色的人方艺花也见了不少,自然而然地学会了见什么人说什么话的“智慧”。
再加上她确实胸有大志,言辞谈吐与朝生暮死的普通歌女大为不同。
邵一富很快就对她产生了不一样的感情,只要有闲暇便会来给方艺花捧场。
邵一富与妻子黄梅珍结婚十多年来,已经有了4个孩子,爱情早就转为亲情。
更别提那个年代,东南亚还保持着前清的传统。
华人富商们三妻四妾只道平常,方艺花在黄梅珍跟前过了名路,成为邵一富的“红颜知己”。
邵一富返港之际,没有带上老婆孩子,而是邀请红颜知己“方小姐”随他回港去邵氏任职。
方艺花二话不说,褪下华服,放弃如日中天的歌唱事业,跟着年过半百的邵一富回香江重新打江山。
自此,黄梅珍再也没有在邵一夫的事业版图中出现过。
只在采访的时候,邵一富称她为:“一等一的好妻子”,陪伴在他身边共同进退的却变成了“方小姐”。
邵一富开始着手培养方艺花的管理才能。
他常常带着她出席董事会议,耐心讲解电影制作的每个环节。
方艺花聪慧过人,很快掌握了制片流程的要领。
后来,随着邵一富的娱乐事业越来越大,方艺花逐渐成为了邵氏电影的掌舵人之一。
随着邵一富的辈分越升越高,“江湖”人见了都尊称一声“六叔”。
但是“六婶”这个称号却从不属于黄梅珍,而属于方艺花。
无论这三个人到底怎样纠缠,黄梅珍心中是否甘愿,邵一富从没有打算让糟糠之妻下堂,也没有纳方艺花为妾。
一直到后来黄梅珍病逝于阿美利卡,有媒体采访问一富:“您打算什么时候娶方小姐为妻?”
邵一富呆了一呆:“没打算。”
而方艺花被问到这个问题的时候也坦诚回答:“没想过嫁给他。”
直到,黄梅珍去世10多年后,90岁的邵一富在拉斯维加斯才与方艺花完婚,这一年,她都已经63岁了。
著名查主持人说:“他终于给了这个木棉一般,以树的姿态守在自己旁边的女子以名分。”
古怪的是,方艺术花一辈子都没有与邵一富同住,即便结婚以后她也是另行居住在一套别墅中。
每天固定时间陪邵一富用饭,跟他汇报工作,却基本不留宿。
其实,邵一富跟那些曾经的民果公子哥一样,他一生有过无数红颜知己,“狗仔队”经常能被拍到与年轻女星在茶楼饮茶。
早先是何丽丽、李青,后又有曹、张、陈……方艺花似乎从来都没为此发过脾气,她总是笑言:“邵老师腿脚不好,进出茶楼需要年轻人搀扶,我替他感谢年轻人。”
邵一富则宣称:“我风流但不下流,同美女聊天,是延年益寿的秘诀。”
且说,邵一仁退隐,同时以孝道压着儿子邵维盈退出。
邵维盈跟他的父亲邵一仁不一样,他是热爱电影的。
当时邵维盈是邵氏制片经理,管着很多拍摄事务,深受邵一富器重。
打算重点培养这个侄子,当作邵氏的下一代掌门人。
可惜,邵维盈在父亲和家族事业上,选择了孝道。
邵维盈的退出,让邵一富很痛心,他不得不倚重外人邹纹环和何官昌,让两人接手了制片。
这就是邵氏电影的转折点,也是很多年后,邵氏被“亚太影视集团”整体收购的埋下伏笔。
皱纹环是个电影奇才,而且眼光毒辣。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30岁的邹纹环踏入邵氏片场时,香江电影还停留在戏曲片和家庭伦理剧的窠臼中。
这个圣约翰大学新闻系毕业的年轻人,最初只是宣传部的普通职员。
但邹纹环有一项天赋:他懂观众。
当邵一富为电影票房焦头烂额时,邹纹环递上一份报告:“欧美市场正在追捧西部片,香江何不拍自己的‘东方侠客’?”
邵一富将信将疑,却还是让他试水。
一番争论后,邹纹环建议邵一富从雅俗共赏的黄梅调入手,拉拢李翰汉祥,为邵氏王朝奠基。
上世纪60年代中期,在张切和胡今全的倡导下,邵氏将拍摄的重点定在武侠片上。
张切的《独臂刀》横空出世,票房破百万港币——香江第一部“武侠大片”就此诞生。
“武侠教父”的桂冠落在张切头上,而幕后推动类型片G命的邹纹环,依然隐在邵一富的阴影里。
邵氏将武侠片带入辉煌期,武侠片也为邵氏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到了70年代,楚元又异军突起,以翻拍骨龙的小说延续了邵氏的辉煌。
邵氏全盛时期,一共拥有15个厂棚。
办公大厦、餐厅、宿舍、银行也一应俱全,不计合约导演和演员在内,员工共1700余人。
同时邵氏也以高产著称,每年有40多部电影上映,截至八十年代中后期退出电影市场,一共拍摄了1000多部。
邵氏称霸香江电影市场20年,从黑白到彩,从古装到时装。
邵氏的拍摄基地数十年间仍然是香江最大的影视拍摄制作基地,被人们称为“东方的好莱坞”。
然而,花无百日红,内忧与外患,一点点腐蚀着这个庞然大物。
邹纹环是个非常聪明能干之人,很快便成了邵氏的实际二把手。
但是,按照张切的说法,邵一富用人有个毛病:“头等人才,三等职务,特等权力。”
邹纹环干的是二把手的活儿,却从没有拿到相应的职级报酬,时间长了,心怀不满的他与何官昌联合起来把持住了邵氏制片这一块。
邵一富这等老狐狸怎会不知,他与三哥联手送走二哥,这家业可不是别人能够觊觎的。
很快,邵一富的反制手段就来了。
他将方艺花送入物资采购部,直接管辖会计、出纳及财务部门,卡住了制片部门的咽喉。
方艺花人送外号“CuttingManager”。
因为所有到她手上的申购单,她都会大手一挥,砍掉一半。
这就引起了皱纹环以及何官昌、张切等人的不满,他们与方艺花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深。
七零年初,香江。
邵氏片场的灯光早已熄灭,邹纹环却独自坐在空荡荡的办公室里。
桌上摊着一份辞职信,钢笔的墨迹未干。
窗外是维多利亚港的夜色,而他眼前浮现的,是未来嘉禾电影的第一张蓝图。
这一夜,他亲手终结了“邵氏王朝第一能臣”的身份,从此也悄然改写了香江以及整个东亚电影的命运。
老臣子与新上任的”宠妃“之战不可不避免,先是李汉祥出走,随后邹纹环、王宇等老人相继离开。
邹纹环、何官昌和梁枫干脆一起成立了“嘉禾”公司,正式与邵氏电影分庭抗礼。
这让邵一富恨得牙根痒痒,这也是后话了。
这一年的决裂,被港媒渲染成“师徒反目”。
但邹纹环的离职信里只有一句话:“六叔,时代不一样了,香江电影不该只有一种味道。”
他带着何官昌等旧部创立嘉禾,却遭遇邵氏的全面封杀:片场拒租、演员被挖、院线抵制。
最艰难时,公司账上只剩40万港币。
转机出现在嘉禾成立的第二年。
那年,一个在阿美利卡郁郁不得志的功夫演员拨通了邹纹环的电话:“我想回香江拍戏,但邵氏只肯给我1万美刀片酬。
你们嘉禾能给我什么条件?”
邹纹环怀抵押了房产:“我只能给你7500美刀,但是外加全球的票房分成。”
“成交!”
这个郁郁不得志的演员就叫李少隆。
《唐山大兄》上映后狂揽300万美刀票房,嘉禾起死回生。
而邹纹环首创的“卫星公司制”,也就是说明星们可以成立子公司参与电影票房分红,彻底颠覆了邵氏的“包薪制”。
皱纹环总是在赌,赌注不是钞票,而是时代的风向。
到了八十年代初,嘉禾的片头动画——那个跳动的金色方块,成为那个时代香江电影的图腾。
直到八十年代中期,已经是香江甚至亚洲第一电影公司的嘉禾被“亚太影视集团”收购。
虽然,“亚太影视集团”当时是电影行业里的一名新军。
但是,其背后却站着“刘氏海外资本”这个亚太金融巨头,香江的无冕之王。
一般人可能以为香江的顶层是何氏家族、霍氏家族、李氏家族……,但像邹纹环这样的香江精英阶层却深知,“刘氏海外资本”才是香江乃至东南亚华人势利的“南波万”。
面对“亚太影视集团”递出来的橄榄枝,邹纹环没有犹豫多久,一拍即合,当即将“嘉禾”卖身。
“刘氏海外资本”大佬面对邹纹环的识像,他非常满意,从此任命邹纹环为“亚太影视集团”的总经理。
邹纹环也就成了这家亚洲最大的影视集团名义上的二把手,实际上负责人。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