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5章 婆罗洲!!!
第795章婆罗洲!!!
2025-10-21作者:笔下宝宝
第795章婆罗洲!!!
林志远轻轻放下报表,指尖在桌面上敲击出富有节奏的声响。
他起身走向落地窗,俯瞰着这座东南亚最大的购物中心。
远处霓虹彩灯下,那座烂尾楼的轮廓在夜色中若隐若现,像一块等待雕琢的璞玉。
“你告诉张总,明天的午餐会面我准时赴约。”他转身对助理说道,眼中闪过一丝精明的光芒。
这个项目他早已关注多时,“亿达集团”这几年在商业地产领域的实力不容小觑,而那座烂尾楼的位置,恰好能与“大润发.百丽宫”形成完美的商业闭环。
助理快速记录着,又补充道:“市场部刚完成调研,如果'亿达'将烂尾楼改造成高端酒店或者商务中心,配合轻轨延长线的开通,预计三年内投资回报率能达到150%。”
林志远微微颔首,目光再次投向窗外。
他仿佛已经看到未来:烂尾楼摇身变成高端酒店,与购物中心形成“商业+旅游”的黄金组合。
楼下新开的轻轨站将带来更多客流,而顶层的空中花园将成为曼谷新的网红打卡点。
“对了,”他突然想起什么,“你准备一下我的行程计划,我最近想去婆罗洲考察市场。”
作为零售奇才,林志远深觉得“大润发”下一步扩张地点最后选择在婆罗洲。
“好的张总!我这就下去安排。”助理离开后,林志远重新坐回办公桌前。
电脑屏幕上显示着最新的销售数据,而他的思绪却已飞向更远的婆罗洲以及大马。
婆罗洲以及大马的热带雨林在他脑海中浮现,那里蕴藏着巨大的消费潜力。
东南亚这几年快速崛起的中产阶级,以及蓬勃发展的旅游业,正是“大润发”布局东南亚市场的绝佳切入点。
林志远打开抽屉,取出一份早已准备好的市场分析报告。
这份报告详细记录了婆罗洲以及大马各城市的消费习惯、人口结构和商业竞争格局。
特别是古晋和亚庇两座城市,近年来经济开始复苏,高端零售市场仍是一片蓝海。
林志远的手指在报告上轻轻划过,突然在“纹来”这一栏停了下来。
这个富裕的小国人均GDP位居世界前列,却缺乏现代化的购物中心。
一个大胆的想法在他心中成形:或许可以先从文莱打开突破口,再辐射整个婆罗洲市场。
窗外突然下起了雨,雨滴打在玻璃上发出清脆的声响。
林志远想起上次去新家坡考察时,当地官府谈判准许“大润发”集团进入当地零售市场。
如果“大润发”的投资计划打动了新家坡官府,不仅能降低投资风险,还能更快融入当地市场。
林志远拿起电话,拨通了东南亚业务部总监的号码:“帮我联系文莱经济发展局的官员,就说我们有意向在斯里巴加湾市投资建设一个综合商业体。”挂断电话后,他的嘴角露出一丝自信的微笑。
在世界第三大岛婆罗洲上,有一个被大马包围着的、“富得流油”的弹丸小国。
它是东南亚最有钱的国家之一,人均收入水平在全球数一数二,甚至比得过一些西方经济大国,它是亚太地区罕见的“石油富国”,跟中东的土豪国那样靠石油发家,它叫——纹来。
说实话,别看文莱这么富裕,但他们的存在感非常低,甚至不如“穷国“东帝文。
就是因为它体量真的是太小太小了,国土面积占婆罗洲的不到1%,人也很少很少,总人口仅45万左右,对比一下朝阳区的常住人口344万……
林志远一行是第一次来纹来,他们刚下飞机就彻底傻眼了。
纹来首都斯里巴加湾的机场,还没林志远老家新建的长途汽车站气派,行李转盘就一条,取个箱子得排队半小时。
更离谱的是,出关的时候,海关小哥慢悠悠地盖章,一边盖一边啃炸鸡,油点子差点溅护照上。
林志远当时心里就咯噔一下:“这节奏,怕不是来考察的,是来修炼耐心的吧?”
来之前有人说“纹来很富,给公民免费分别墅”,林志远一开始也信了,结果落地一问,本地人自己都抢破头。
来接他们的“刘氏海外资本”同事是纹来土著,三十多岁了还和父母挤在老公寓里,排队等ZF房已经排到第十个年头。
外国人更惨,只能租私人房子,一套八十平米的小二楼,月租金折合港币4000元,还得一次付半年。
罗家成是香江人,两年前被“刘氏海外资本”派来纹来搞能源投资的,他咬牙租下,结果搬进去第一天就发现空调是坏的,热水器只有冷水,找房东,房东摊手:“爱住不住,后面还有外国人排队。”
那一刻,罗家成眼泪差点下来,感觉自己不是来投资的,是来给房东扶贫的。
这里吃一顿饭更离谱,“普通午餐”人均大几十,青菜比肉金贵!
因为纹来本地不种菜,九成蔬菜靠进口。
罗家成说去菜市场,一看价签差点当场表演原地去世——一小把空心菜标价五纹币,折合港币差不多三十多;三根黄瓜将近六十港币,他不信邪,又跑超市,发现最便宜的大白菜也要一百港币。
肉反而便宜,鸡肉一公斤才二十几港币,可天天吃鸡,都吃顶了。
这里的人每天不是炸鸡就是炸鸡,罗家成来到这里三个月不到胖了二十斤,同事们还夸“养得好”。
罗家成哭笑不得,回港第一件事就是去体检身体,医生直接警告:“再这么吃下去,脂肪肝跑不了!”
林志远来到纹来后第一次觉得这里真不是理想投资之地,除了物价高,交通还不发达。
纹来全国才四十多万人,地广人稀,ZF干脆摆烂:公交车一天三班,错过就得等明天;地铁更是梦里才有;想打车?出租车都等不到。
罗家成上下宝非常不方便,只好咬牙买了辆二手“京驰—C100”,花掉了13万块港币,比国内贵三成。
更坑的是油价,纹来虽然产油,可去年起也补贴缩水,95号汽油合港币十五块一升,看着便宜,架不住路远,一个月油钱就要大2000港币。
罗家成对林志远大倒苦水:“林总,在香江我坐地铁上班,一天交通费十块港币,在这儿直接翻了十倍,找谁说理去?”
“呵呵呵,你们公司不给你报销啊?”林志远笑呵呵地道。
罗家成摇摇头又点点头道:“报是报了,但是这跟单位报销,总得走流程,麻烦死了……”
吐槽完自己的公司,罗家成继续说。
他说一开始以为“纹来”真的全民免费医疗”,刚来时也美滋滋的,结果有一次发高烧,去医院,前台护士一看外国人护照,直接指旁边:私人诊所右转。
私人诊所挂个号两百,验血再加三百,药费另算。
罗家成不死心,跑去公立医院排队,护士说非公民得先登记,预约排队最快三个月。
罗家成当场炸毛:三个月?我脑子都烧成小火炉了!最后还是咬牙刷卡,连夜飞李家坡,一趟花掉一万多。
罗家成跟林志远吐槽:免费医疗是没错,可那是“本地人专属外挂”,外国人想蹭,门儿都没有!
两人又说到在纹来工作更不易,罗家成的新婚妻子,原本想着来文莱找工作陪罗家成。
结果猎头一句话给她怼回去:ZF规定,外企雇外国人,一个岗位得先交十五万文币“押金”,还得承诺培训两名本地员工。
小企业一听直接摇头,大企业嫌她语言不通,最后只能打零工,白天黑夜倒时差,一个月收入两万,听着不少,扣掉房租、学费、油费,结余不到三千。
另外这里的娱乐业也不发达,禁酒,没有酒吧,没有夜店,KTV都得偷偷开。
罗家成说,全国像样的商场就两家,一家叫“时代广场”,名字霸气,其实规模还不如国内县城的“大润发”。
晚上九点,商场准时关门,街上黑灯瞎火,连流浪猫都回家睡觉。
罗家成最奢侈的娱乐,就是周末开车去大马边境,买两瓶啤酒,坐在海边喝两口,还得赶在十二点边境关门前回来。
有一次错过时间,罗家成只好在车里睡了一晚,第二天被大马警察敲窗户,以为他偷渡,解释半天才放人。
罗家成跟林志远等人学这事儿,笑得眼泪都出来了:“在香江,我半夜两点还能吃宵夜,在这儿,十点不回家都算'深夜狂欢'!”
再说到当地人的人情世故,罗家成说这里的人表面友善,实则“圈子文化”排外。
他说,纹来人确实笑脸迎人,路上见面都会点头,可真想融入,比登天还难。
本地大马人圈子封闭,华人又自成一派,罗家成一个外来户,连邻居生日趴都没被邀请过。
有一次,罗家成做蛋糕送给隔壁大马籍大妈,大妈笑着收下,转身就扔进垃圾桶,被她无意撞见。
那一刻,罗家成才真正体会到什么叫“文化隔阂”。
后来,有个邻居华人朋友才告诉罗家成实情:“在纹来,外国人就是'临时钱包',大家笑脸相迎是礼貌,真交心?别闹了,人家三代以内都排满日程,哪有空搭理你!”
听完罗家成的“血泪史”,林志远连夜飞回了曼谷,他“纹来战略”全抛弃了。
说白了,“纹来”就像一座镀金小岛,外表金光闪闪,里面全是“高消费、低效率、排外圈”的坑。
如果你是富豪过去度假,飞去住两个月,住皇宫酒店、包游艇、吃私人厨师,那当然爽;
可说到投资那就算了吧,这里根本不适合商业投资,况且是大型零售业务。
林志远回到曼谷后,立刻召集团队开会。
他站在投影仪前,指着纹来的地图苦笑道:“各位,我们差点掉进'镀金陷阱'。
香江人罗家成的遭遇不是个例,我查了数据,过去五年有37家外企撤出纹来,原因惊人地一致——隐性成本吞噬利润。”
财务总监翻着报表突然插话:“最致命的是人力成本。纹来法律规定外籍公司必须招聘三倍本地人……光这一项就让运营成本飙升45%。”会议室里响起一片倒吸冷气的声音。
市场部的小张:“更魔幻的是消费市场。纹来人均GDP看着漂亮,但60%财富集中在王室手里。
普通民众月均消费不足5000,我们的中高端零售定位根本水土不服。”
“还有更糟的。”法务主管推了推眼镜,“纹来王室基金会拥有所有商业地产,租金条款里藏着'王室随时可收回'的霸王条款。
去年有家新家坡人开的超市刚装修完就被勒令搬离,血本无归。”
林志远把钢笔往桌上一拍:“立即停止所有前期投入!把考察报告转给董事会,建议转向大马市场。”
不久后,当纹来经济发展局官员致电询问投资进展时,林志远只好笑着再次婉拒对方的商务考察邀请。
放弃了对纹来投资考察,林志远转头把目光看向了他的邻居大马。
他拿着手中有关大马的详细资料,翻来覆去的看,觉得这里非常适合“大润发”下一步重点拓展。
在东盟十国中,位于马六甲海峡要冲的大马,不仅地理位置重要,更是一个多元文化融合的国家。
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稳定的ZZ环境,大马一直是东盟经济实力的“优等生”,人均GDP和人均收入在东盟内排名靠前。
马莱亚国,简称“大马”,总人口约3400万,其中马莱人占70%,华人占22.7%,阿三人占6.6%,其他种族占0.7%。
虽然是一个多民族和宗教的国家,但大马各民族在语言、饮食和生活习惯等方面却能和谐相处,国内环境十分稳定。
在大马的街头,随处可见基督教堂、印度教庙宇以及观音庙交织在一起,信徒们进进出出互不干扰,成为当地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大马国土面积约33万平方公里,分别由马来半岛南部和加里曼丹岛北部构成,简称“西马”和“东马”,二者最近处距离超过600公里。
其中,拥有“大马”80%的人口的“西马”只占总面积的37.5%;“东马”的面积更大,却人口稀少。
七十年代初,大马经济就开始崛起,出口金额增长幅度超15%,电子工业和汽车零配件等产业成为国内重要经济支柱。
与此同时,大马的运气也很不错。
第四次两伊战争爆发后,国际原油价格一路暴涨,却让大马喜笑颜开。
在整个东南亚,大马已探明石油储量高达37亿桶,而且还是质优价高的轻质原油,可以说是“老天爷赏饭吃”。
丰富的石油资源和源源不断的倭寇订单,也让大量外资争相涌入大马,当年GDP增速就高达50%。
整个七十年代,大马GDP平均增速达8.3%,失业率降至6.1%,是东南亚国家经济发展的佼佼者。
大马不仅加速开放外资市场,而且还有意识大量扩大底层马来人就业渠道,实施马来民族和原住民优先的“新经济政策”,旨在实现消除贫困、重组社会的目标,深得国际社会好评。
八十年代,大马国营汽车厂宝腾成立,成为了东南亚最先进的整车制造商,更是大马制造业的荣光。
大马也就此从石油、橡胶、锡等资源密集型工业开始转型先进制造业,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
从1988年到1997年的十年内,大GDP年均增速超13%,成功转型为一个新兴的工业国家,成为全球第十三大经济体,并与印、泰和菲并称“四小虎”。
直到亚洲金融危机,大马经济惨遭重创,最近几年刚刚从泥潭中挣扎出来,非常渴望外来投资。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