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2章 1349天才少女
第1362章1349天才少女
2025-10-24作者:左牵羊
第1362章1349.天才少女
茶水也喝够了。
歇也歇得差不多了。
离着吃中午饭还有一段时间。
齐若木提议,“要不先去田里看一圈。”
“行啊。”骆一航一口答应,站起身。
杨母还劝呢,“进屋才刚坐一会,吃完饭再去吧。”
骆一航笑笑,“没事,早着呢,您二老在家先准备着,我们就去转一圈。”
说完还嘱咐,“腊肉我喜欢肥的,吃着香,还有黄鳝您别动啊,回来我弄,中午我得露一手,好长时间没见着黄鳝了,手痒着呢。”
他们两人要去看田。
杨秉承自然要跟随。
小姑娘杨安秀也要去。
骆一航挥挥手,“那就走着,回来带我去你家菜地,咱薅点好的,你有擅长的吗?给我也露一手?”
杨安秀重重的答应,忙不迭的点头。
撸胳膊挽袖子背起个大筐,现在就要下田摘菜。
看那架势,恨不得把她家菜地给薅秃咯。
骆一航哈哈大笑,“先看田,先看洋芋去,知道在哪儿么,我们都跟着你走。”
小姑娘撒腿就跑到前面去……
一行人出了杨家。
齐若木从车里拎出个箱子。
然后跟着小姑娘穿过村子,一路往上。
村子上面也开出一层层的梯田。
每一块都比村子边上的稍微大一些
说是大些,但也细细长长,不成个形状。
黔北山地嘛,看不到成块的田,这样的已经不错啦。
田里起着二三十公分的高垄,垄面上长满了土豆秧子。
秧子比较矮,叶片也不大,也不咋密实,只在垄面上铺了一层,连垄底都还露着,没有盖住。
现在站在地头看,土豆秧子开始泛黄了,这里一片那里一片的。有些地方的土被底下的土豆顶开了裂口,露出一点点黄皮。
几天后,又是一番收获景象啊。
不过从叶子的覆盖面积来看,秋雁十六号的产量应该是不高的,光合作用是一切的基础嘛,光合作用又是通过叶子里的叶绿素实现。
“取样测产做过了么?”骆一航问道。
“做过了,这一片亩产大概两千六百斤,过几天收获的时候,预计能到两千八百斤。”产量杨秉承张口就来。
一同跟来的小姑娘杨安秀,也终于不害羞了,高高举着手,“我跟我哥一块测的,每一颗洋芋都挖出来了,擦干净上称称的,一点泥都没有。”
骆一航闻言,看向小姑娘,笑道:“你还会测产啦,说说看,怎么测的?”
杨安秀一本正经的回答道:“就是在一片田里十字形选五个点,每个点划定两平米,以这五个点的平均产量,计算亩产量。然后每一百亩测产一次。取得数据后再计算整体平均亩产。”
还真会啊。
骆一航为她竖起两根大拇指。
小姑娘美滋滋,脸蛋跟个红苹果似的,又害羞藏到了她哥哥身后。
杨秉承也笑笑,接着解释说:“现蕾期过后,块茎形成期的时候发现膨大速度特别慢,齐老师来看过之后,发现是硼缺乏,补了硼肥之后,块茎生长才开始正常,所以少了大概十天生长时间,今年的产量应该达不到最佳。最佳产量估计在三千斤左右。”
“嗯,缺硼这事儿老齐跟我说过。”骆一航点点头。
转头一看。
齐若木已经蹲在田埂上,拿着他的野外采集箱从田里收集了几管土样,往里面滴试剂了。
多好的壮丁啊,知道主动干活。
再看小姑娘杨安秀,正探头探脑的往那边张望,一副好奇的样子。
骆一航挥挥手,“想看就去看,没事,老齐可好说话了。”
杨安秀面容一喜,重重的应了一声,一溜烟跑过去蹲到齐若木边上。
老齐是挺好说话的,就是话多,还有点好为人师。
叨叨叨说个不停跟上课似的,不听完不让走。
小姑娘有难咯。
没管他们两个。
骆一航继续跟杨秉承聊。
“两千八百斤的话,秋雁十六号不算高产品种。”
“第一次试种,产量肯定是低的。”杨秉承应和道,“其实也还好,我们这边土豆产量一般在两千到四千斤之间,只有威宁那边的高产示范田能达到七八千斤,我们这边土地还是太贫瘠了。”
骆一航摆摆手,“那不一样,秋雁十六号在那边也种不好。”
威宁在贵州西北部了,挨着云南,属于云贵高原向四川盆地过渡的斜坡地带,地貌以山原、丘陵为主。
海拔也高,日照充足,土豆产量自然就高。
最主要的是,秋雁十六号是早熟品种,七八月份块茎膨大的时期在桐梓和黔北山地20-24度的平均气温更适宜,而到威宁那边,因为海拔高,16-20度反倒差了一些。
所以威宁种的都是晚熟土豆品种,属于加工型和粮食型,做土豆粉的。
“所以放心吧,秋雁十六号就是桐梓的。”骆一航拍拍杨秉承的肩膀。
虽然他入职了农盛集团,但为了家乡嘛,有情可原。
没准下回秦秋雁想吃土豆粉,又弄个适合咸宁那边做粉的土豆品种呢,秋雁——二三十号吧。
“两千八百斤也够了。”骆一航掰着手指头开始算账。
“一个店,一天就算十斤,一共一千四百个店,一个月42万斤,五个月210万斤,七百五十亩就够了。”
“打着些富裕,留一千亩。”
“还剩一千亩的产量给本地消化。”
骆一航这是在算要给俏小猫供多少货呢。
试种嘛,用的是农家的田地,产出要按照合同全部收购。
收购价定的是两块五一斤,一亩能挣七千块钱。
因为要担风险嘛,收购价定的高。
试种失败的话就只有保底了,补偿包地和农机肥料等费用,白干一季。
不过看现在这架势,十里八乡能过个肥年。
“下一季扩产怎么样?安排好了么?”骆一航又问道。
杨秉承赶紧回答,“安排好了,跟四个乡镇,二十五个村签订了意向。下一季扩产到一万亩,其中有3200亩是十月下种,试验冬播。冬播收购价定的是三块一,比春播高一些……”
骆一航摆摆手,示意定多少收购价他不管,农盛自己考虑。
“其中有655亩是新开的能升田,产量可能会比较低。”杨秉承又说了一件事。
所谓的能升田,就是来自杜教授那份让他升院士的报告。
《云贵高原坡耕地和中低产田能升综合技术模式与应用……开发计划》
能升,应该叫综合能升,就是把土壤改良、高效种植、农田生态等等多学科技术柔和在一起,达到让不能种田的土地能种,地产田变成中产田,中产田变成高产田这样的一个技术。
至于效果嘛,去年一年,让贵州增加了1.74万亩耕地。
当地人不懂什么叫综合能升。
就把新“长”出来的田地叫做能升田。
“那些田毕竟是新田,你多看护着些,别出了纰漏,请农技站的人也多跑跑,别怕麻烦人,他们也很关心这事。这两天你再带我去别的试验田看看,一千米,八百米咱们都跑一圈,做到心里有数。9月1号开始收获对吧,我也会在这儿盯着,农机都准备好了吧,我看有很多田块下不去农机,人手都安排了么?够不够?”
骆一航跟杨秉承一路交代着,绕着这片试验田走了一圈。
看他照顾的都还不错,没发现什么纰漏。
等转回来。
看齐若木那边土样也收集完了,正坐在田埂上还跟杨安秀聊呢。
小姑娘竟然没有不耐烦。
杨秉承笑着显摆道:“我妹妹说了,她要学农,学育种4.0,毕业后也给骆哥工作。”
骆一航指着他笑道:“你们两兄妹这是要赖上我啊~~”
杨秉承挠挠头,嘿嘿傻乐。
骆一航又指了指他,扭头高喊,“走咯,回去咯~~”
“好~~”小姑娘拉着长音,高声应和着跑过来。
齐若木拍拍屁股,拎着箱子在后面溜达。
“听说你想学育种4.0?”骆一航看着杨安秀问道。
小姑娘重重的点头,“嗯,我要学育种4.0。”
一点不迟疑,还是陈述句。
“育种4.0可难,数学得特别特别好,生物也得好。”骆一航吓唬人。
杨安秀高高昂起头,特别自信,“我理科全年级第一,数学可好了。”
嚯,厉害啊。
“微积分你会么?”骆一航又问,这可超纲了啊。
没想到杨安秀大声回答,“会!”
“卧槽!”骆一航吓了一跳,“真会啊?”
杨安秀继续点头,“真会,我哥把他大学课本带回来了,我看着学的。”
还是自学??
“你才十六吧……今年高二?”骆一航惊讶的看着她。
“十五。”小姑娘特别强调,“我小学时候跳了一级,开学就高三了。”
牛批,十五岁自学微积分。
真是好苗子啊。
“老齐,老齐。”骆一航抬头喊道,“你会微积分么?”
齐若木叼着根草棍,溜溜达达沿着田埂走过来,随口说着:“会啊,那不是基础么,不过我数学不行,更擅长有机化学和生物工程、生物技术,资源与环境学也有些许涉猎,物理也还不错。咋的,你不会微积分啊?”
这家伙,还真是气人。
你一个搞肥料的,学什么物理啊。
你们都是学霸好吧。
骆一航……还真不会。
或者说以前会过……那么一丢丢。
哼,回头找媳妇去,丁蕊就是超级学霸,厉害着呢。
她的同事们厉害的多了去了。
搞太空航天卫星空间站的,牛人多了去了。
就连当初不敢表白,向骆一航请教怎么追姑娘的那小子,也是学霸,也会微积分。
所以骆一航没搭理他,转头拍拍杨安秀肩膀,“考,咱要考就考最顶尖的,考帝都农大,给老齐当小师妹去。他们前年开了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就是为育种4.0准备的,再兼修一个生物育种技术,一个农业科学与工程,三个专业最好都学。”
“等放寒暑假的时候,我带你吃小灶,肯定比他们学的都快。”
说着又指指齐若木,“趁着老齐在这,这几天盯死了他,把他的本事全挖过来。”
这家伙,大声密谋啊。
杨安秀重重的点头,“嗯!”
这孩子眼睛里有光啊,火光。
被打了鸡血似的,眼中熊熊燃烧着一团火。
看向齐若木的时候把他烧的一激灵,“啥情况?”
骆一航拍着杨安秀肩膀,郑重介绍道:“她,杨安秀,十五岁自学的微积分,打算考帝都农大,研究育种4.0。”
齐若木闻言,眼睛一亮,也兴奋起来,“好啊,好苗子,我大师姐也是十五岁自学的微积分。”
“真哒?文英老师?”杨安秀开心的蹦了起来,脸上满满的崇拜。
“我还骗你不成。”齐若木笑道,然后话锋一转,“所以你跟我学肥料吧,育种4.0那玩意太难了,成天泡实验室看电脑跟程序员似的特别没意思。数学是基础学科,你数学好,生物啊化学啊都用得上,不耽误。”
嘿……这家伙,当面挖角。
好在杨安秀考虑都没考虑一下,但也没明说,而是好奇问道:“为什么育种4.0要学数学啊?”
这个骆一航可知道,赶紧把话题接过来。
“在研究原子弹的时候,有句话你听过吗?拿算盘也要算出来。”
“为什么要计算,而不是试验呢,因为原料太贵了,只能先‘纸上谈兵’,结果计算好了最后再实际验证。”
“育种4.0也一样,成本太高了,育种的最大成本是时间。”
“所以同样的,先计算出结果,最后再验证。”
“好在咱们不用拿算盘算,有了超级计算机、有各种大模型,数据库,还有好多好多数据工具,都是文英她们研究出来的,申请了专利,别人都不准用……”
骆一航一边走着,一边跟杨安秀讲着。
杨安秀没有在前面带路,而是跟在骆一航身边。
歪着头琢磨了一下,然后又摇摇头,“我觉得育种4.0比原子弹厉害,育种4.0让我妈妈能走路,让我们家过上好日子。”
真是可爱的姑娘。
骆一航笑着摸摸她的头,“不一样,原子弹是剑,育种4.0是犁,都厉害……”
有句话他没有说。
剑可以铸造为犁,犁也能捶打成为剑。
(本章完)